立刻变了,他急忙摆手,“当然不是,当然不是。”
这三个问题,他哪敢说是。
“这就对了,我们国子监对面便是孔庙,祭酒您也是每年都带着学生们祭拜孔圣人的,自然应该遵循孔圣人的话来做。”
兰沁禾笑了,“国子监当为天下学府之表率,是自高祖以来钦点的学府,士农工商皆是我西朝的子民,如果连我们都拒西朝子民与门外,君父该是何等的心寒。”
“郡主所言甚是,所言甚是。”帽子扣到了这个份上,除了答应,也没了别的方法。
“那这引商入监一事,后日朝会时,还请李大人多多费心了。”
“我可以禀明圣上,”李祭酒还有一丝犹豫,“只是背后的打点……”
“大人放心,您为国子监劳心费神,下官又岂敢在旁边躲清闲。”兰沁禾给李祭酒递了颗安心丸,“背后的那些琐事,还请交由下官去办。”
老人捻着胡须沉思片刻,半晌点了点头,“好吧,那就都有劳郡主了。”
作者有话要说: 1.[1]《明史》卷六十九·志第四十五
2.如明代的话本《醒世恒言》中的老尚书说道,“世人尽道读书好,只恐读书读不了!读书个个望公卿,几人能像金阶走。”他五个儿子里,只让大儿子读书,还有两个干商贾去了。
清明时期,钱变得越来越重要,商贾的地位也提高了很多。
3.国子监除了教各种书本上的知识还有必修的技能,会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,比现在大学的实践、实习还要丰富,很多都是直接进衙门里干活,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死读书。
第十七章
兰沁禾晚膳后便辞别父母,骑着马回了郡主府。
郡主府离国子监近,离司礼监也近,明天去见慕良的话,从郡主府出发更方便一些。
“主子,您就这么骑马赶回来的?”银耳见兰沁禾回来,急忙上前,扶她下马。“秋夜里凉,您若是出了汗再着风,可别惹了风寒。”
兰沁禾跳下马背,毫不在意地笑道,“你当你主子是谁,骠骑将军的女儿怎会如此弱不禁风。”
“话虽如此,但如今冬夏交替,京里不少人都得了风寒,主子也得小心些才是。”
“好,尊姐姐的命,我一定仔细着自己。”
银耳蹙眉,“主子您又取笑奴婢。”
“你就是太过老成,”兰沁禾边往里走,边由着银耳帮她卸衣,“你要是有莲儿一半活泼,那便有意思多了。诶对了,莲儿呢。”
“莲儿今日病了,在屋里歇息呢。”
“病了?”兰沁禾脚尖一转,变了前进的方向,“带我去瞧瞧她,病的重么。”
“不是什么大病,就是普通的风寒,已经让大夫看过了。就怕把病气传染给了主子,她一天内都待在屋里没有出来。”银耳解释道,“主子这会儿还是别去了,她吃了药刚刚睡下,衣冠不整的,恐污了主子的眼。”
兰沁禾想了想,“也好,那就让她好好休息,明天我再去看她。”
她接着又补充道,“别让她闷在屋子里,明日阳光好的时候让她见见光,晒一会儿病气就化了。”
“知道了主子。”
“明天我去司礼监,你随我一起去,取两张银票来。”
银耳应了一声,招呼旁边的丫鬟给兰沁禾打水洗手,自己拿着巾帕在旁边俟候着,“奴婢正想和主子说这事儿呢,白天的时候司礼监来人过了。”
兰沁禾洗手的动作一顿,“来了谁?”
“是慕公公身边的平喜公公。”
兰沁禾一下子扔了擦手的帕子,“这么大的事,你怎么也不来跟我说一声。”
“主子恕罪。奴婢本想留他下来喝茶,再差人去告诉主子。可是平喜公公留下东西就走了,怎么也不肯留下。”银耳忐忑地抬眼,望了望兰沁禾的神色,接着道,“奴婢想主子今日在兰府,是有要事和夫人商议,这便没敢前去打扰主子。”
她说完跪下,“奴婢该死,都是奴婢做事不周,还请主子责罚。”
兰沁禾摆摆手,“罢了,你也不是有意的,这次便算了。往后但凡牵涉到宫里的事,一定要尽快向我汇报。”
“是。”
“平喜公公来做什么了?”
“他留了个匣子,说是昨日司礼监招待娘娘不周,还请容他们将功赎罪。”银耳转身,早有丫鬟捧了匣子过来,她接过以后,递到了兰沁禾手中。
“将功赎罪?”兰沁禾讶异地抬眉。这话实在是严重了,昨天司礼监的招待中规中矩,慕公公对她十分客气,哪里来的“招待不周”。
她视线触及到那匣子后,微微一愣。
那匣子大约小半尺长,通体灰黑,触手如砖瓦之感,瞧起来也颇为熟悉。
兰沁禾将盖子抽开,赫然看见里面是一只笔尖染着朱砂的笔。
这只笔不是什么名贵之物,非同寻常的是笔